後藤英同時有作曲家、表演者、發明家與新媒體藝術家等多重身份,更被認為是最具創新代表的日本籍藝術家之一,其表演以新科技結合互動裝置,極具實驗性前衛風格,同時發明虛擬樂器,開發電腦與人體動作進行溝通的介面,運用虛擬樂器即時控制聲音與影像進行表演。
表演者透過自定界面在演出中即時繪製圖形,且圖形會依據外觀的不同發出相對的聲音。畫面中的矩形會依據演算法,不斷進行分裂以及合成的移動。矩形分裂時會因為體積的不同而產生對應的音高頻率,當矩行分裂出來的體積接近3:2時,因為頻率比的關係會產生和聲。當多個物件同時進行分裂時,便會因為相位的不同,產生不同節奏的共鳴聲。
由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藝術與科技中心負責策劃,邀請跨國創作團隊,以聲音創作表演形式為主體,超越聲響的界限,結合聲音、影像、互動控制、器樂與裝置等多媒材跨界聲音藝術表演,以更深入更細緻的創新實驗,突破前衛聲音美學的極限。
延續自製樂器「聲瓶系列」,利用電腦、機械操控高壓空氣吹奏不同長短的透明壓克力管,產生具有節奏與音階的聲響。並再次展現機械的超人所能,在聲音與樂音之間,往返製噪。
「大腦即螢幕」(Le cerveau, c’est l’ecran)─ 吉勒‧德勒茲(Gilles Deleuze) 這是一場關於螢幕頭盔與身體動態感應的表演性裝置。根據表演者身體律動,臉上顯示器、身後投影及環境聲響而變化。
由藝術與科技中心及臺北當代藝術館共同主辦, 特別邀請本校美術學院黃建宏老師、知名策展人張晴文小姐共同擔任策展人, 本展覽將呈現臺灣數位科技時代的藝術觀點,並整理出臺灣當代藝術對於國際數位科技藝術的觀察與回應。
【心動EMU】特展,由策展人黃建宏與張晴文共同策劃,展名EMU一方面以縮寫英文點出數位時代三階段的流變和組成─Electronic-Mobile-Ubiquitous─,同時以呼應法文的ému來詮釋當代人類有求於數位新科技的人文環境和願景──我很感動(Je suis ému)!
「12 dog cycle」由臺灣的張惠笙與澳洲的Nigel Brown組成,表演形式為張惠笙的非傳統技巧延展人聲,與Nigel Brown的預置樂器(Prepared)改造手風琴並結合各種播音技巧的合作。表演獨特,精采可期!
2012臺灣第一屆「未來媒體藝術節」即將於新年的第一天在關渡美術館展出,有鑑於臺灣近年於新媒體科技領域的蓬勃發展,藝術世界裡也逐漸掀起一場與新媒體結合的風潮,為展現臺灣新媒體藝術的豐碩成果與未來願景,這場為「超旅程」的展覽將以藝術節的規模盛大呈現!
當代新媒體藝術領域最受矚目的加拿大籍藝術家赫曼科肯(Herman Kolgen),以其結合聲音以及影像的創作而聞名於世。此次來臺參與「超旅程-2012未來媒體藝術節」,並首次與北藝大師生打擊樂團共同創作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