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MIT遇到MIT…藝術與科技沒有距離(0113)  «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藝術與科技中心
一般公告 交流活動 媒體報導 得獎專利
2007-01-13
當MIT遇到MIT…藝術與科技沒有距離(0113) 

當MIT遇到MIT…藝術與科技沒有距離–經濟日報/鄭秋霜、陳珮馨報導】

出國留學太想念家人團聚吃飯情景?太思念遠方女友?沒問題,有了「千里共餐團員飯」餐具或「千里共飲情人杯」等器皿,在現代傳輸與感測科技幫忙傳遞訊息下,就可讓千里思鄉、遠距戀情照樣心電感應、傳情保溫。

想要用音樂的強弱高低來表現波士頓的天際線?想要手機來電鈴聲一響,流瀉出來的除了聲音還有香水味道,讓你立刻知道誰打電話來?不爽電視上的政治口水大戰,想要把一顆軟球砸在他們臉上?想要讓實體世界材料與數位科技更結合?想要讓音樂與科技間有更多關係?

這些看似想像的東西,都是「正港」台灣製(MIT)的留學生,正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室(MIT Media Lab)裡的研究。這場「當MIT遇到MIT」的相遇,不只是台灣在MIT Media Lab裡的藝術科技種籽,也為科技與藝術的結合搭起充滿更多可能性的橋樑。

情意無限感應

李國鼎基金會、中央大學與學學文創志業,日前共同舉辦「數位科藝論壇」,邀請美國波士頓MIT Media Lab的專家與國內產學代表共同探討數位科藝的趨勢,藉此希望為台灣的數位科藝注入新活水,也讓人看見科藝合作的多種面貌。

四位來自MIT的專家,都在台灣的成大或台大完成學士或碩士教育後,加入MIT Media Lab。就讀MIT博士班第二年的李佳勳,研究領域是如何設計出對人類體貼有禮的機器,包括日常用品的工業設計,日常行為的人類因素研究,以及探索人類需求的人工智慧。

例如他與鄭慧敏合作的「千里共飲情人杯」,點子來自李佳勳在MIT時,有次接到媽媽電話,當時家裡正在吃晚飯。媽媽問他吃飽沒?他開始想要做個可以連接家人情感的東西。

於是,透過感測器與無線網路科技的應用,以杯盤為媒介,當一方的杯子盛東西時,另一個杯子就會因為內建LED燈而發光,讓人即使分隔千里,也能知道對方的情形。李佳勳有次還和巴黎朋友相約共飲,兩地一起舉杯,同看杯子發光。此計畫還引起國際媒體報導。

張朝騏是MIT媒體實驗室語音介面小組的第二年碩士生,研究重點為協助機器運用各種感應與模組化科技,瞭解使用者的空間、時間、社會脈絡;他也對人與人、人與機器、機器與機器間的通訊機制與介面感興趣。

他與李佳勳合作的HiTV計畫,可以把軟球丟到電視上令人不爽的人物臉上,電視螢幕就會顯現視覺特效,頗具情緒發洩功能,去年冬天曾受邀參加在哥本哈根舉辦的Next2006展覽。

探索社會網路

MIT媒體實驗室情境智能小組的第二年碩士生鄧兆旻,研究透過公眾互動物品與裝置,在實體社群中促進社會互動,以便更深入瞭解錯綜複雜的都市紋理。

他曾參與數項可觸知互動設計計畫,例如在建築中使用智慧型材料,並對數位科技運用於藝術表現深感興趣,他的藝術作品曾在2006SIGGRAPH大會藝廊展出。

彈了20年鋼琴的李務熙,去年秋天加入媒體實驗室的音樂、心靈與機器小組,研究計畫著重在從孩童的音樂能力發展過程中擷取靈感,建造能以互動式與發展性方式學習聆聽、表演並創作音樂的音樂機器。另一項計畫則透過將個人在網路照片上提供的資訊加標籤(tagging),探索隱藏的社會關係。

他們四人雖都是學理工或建築出身,但對拉近藝術與科技的距離,卻都充滿熱情,希望從文化藝術角度重新發現科技。李佳勳還曾在去年夏天籌辦「夜市2006工作坊」,以台灣傳統的夜市為主題,尋找根源自社會文化經驗的科技。

台灣的數位科技藝術工作者或教育者,對MIT四位台灣年輕人的研究印象深刻。北藝大科技藝術研究所副教授許素朱指出,國際上數位科技藝術已廣泛應用在互動廣告、互動地板、互動牆、博物館典藏或家庭生活器皿如琉璃杯、藝術燈等,例如國外的捷運站地板,一有人走過或碰觸,就會有影像或資訊出現;她樂見更多台灣年輕人投入這個領域,她相信「科技人可以當藝術家」。

致力於媒合科技與藝術的微型樂園創意總監蔡宏賢認為,創意或許可快速產生,但藝術人文的養成很難求快,發展數位藝術除了促成藝術家與技術人才的媒合,更要回到台灣的文化環境中反芻,如何找到與台灣有關的文化素材,才能有助數位藝術的發展。

李國鼎科技發展基金會秘書長萬其超建議,台灣可考慮成立「科技服務中心」,讓藝術家發想創意時,如果需要科技諮詢,可以知道去哪裡尋求到技術上協助,以便拉近藝術與科技的距離。

資策會數位教育研究所創意開發中心主任蔡義昌認為,要把創意、創新、創作及創業四個環節串連,有賴不同單位互相合作,也唯有如此,台灣才能從效率導向,走向創意導向。

台灣數位藝術近年已興起,不少藝術家都曾發表過作品展覽,在年輕創意者持續投入下,將有助數位藝術更蓬勃發展。

數位科技 留住文化資產

交通大學建築研究所教授劉育東看遍世界文化資產保存的風潮,他透過新科技,賦予文化資產新生命,推動台灣文化創意產業跨出一大步。

劉育東指出,科技結合文化保存的全球趨勢,起步還不到十年,已經在各地綻放璀璨的花朵。墨爾本皇家理工大學教授伯利(Mark Burry),透過數位科技重建西班牙聖家堂,這項震撼人心的計畫,預計2030年完工。

協助文化創新

美國紐約第七街1950年代的爵士場景,也透過科技手法,重新虛擬了一條爵士街道,進而製作成線上遊戲,人們不但能身歷其境,還能透過遊戲介面,參與人物對話。

巴西、阿富汗、印度、埃及等世界文明古國,也紛紛加入行列,透過新科技的虛擬技術,重新喚醒古文明遺跡,不但能有效保存遺產,還能創造高價值的觀光資產。

除了文化保存,新科技也能進一步協助文化創新,例如西方許多中世紀教堂,擁有極佳的採光設計,但實際的照明理論始終成謎,透過數位科技分析結構圖樣後,終於透析箇中原理,可以成功應用到現代建築。

反觀國內,文建會從十年前開始推數位博物館、數位圖書館,國科會五年前推動數位典藏,腳步雖然在全球前端,但僅止於利用科技呈現藝術品,而且因為技術限制,只能作一公尺以內的藝術品3D掃瞄;至於利用新科技保存文化資產、進而協助文化創新領域,幾乎毫無涉獵。

為了打響國際知名度,國立文化資產保存研究中心籌備處,最近幾天在台南舉辦「第一屆數位科技運用於文化資產國際研討會」,因台灣在「科技」領域的知名度,已取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文化遺產官方網站列名、也納入新遺產論壇的正式研討會。

跨出傳統心態

劉育東認為,若在純文化資產的層次,台灣永遠比不過文明古國,但是借助科技領域的國際聲譽,將有極大的施展空間。

如何跨出傳統心態,是最大的瓶頸。國立文化資產保存研究中心主任張瓏觀察,台灣的科技水準,絕對能符合技術要求,運用數位科技達到文化資產保存,問題在於「科技人不夠文化」,不願意投注資源、協助發展相關技術;同時「文化人很怕科技」,不瞭解科技如何能助文化一臂之力。

為了突破僵局,文資保存研究中心籌備處起身扮演平台,邀請劉育東合作進行歷史建築虛擬場景重建;也邀請工研院合作以北埔客家村,作為古城虛擬重建的示範點;同時與台灣科技大學合作,研發更尖端數位科技,針對三峽祖師廟進行構建分析。

三大計畫在2007年將分別展示成果,張瓏表示,透過數位科技保存的文化資產、以及虛擬場景資料等,將能成為電視、電影、線上遊戲的後製素材,甚至成為文化產業的創意泉源,延伸價值匪淺。



weibo facebook youtube 加入我的最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