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台北三月十五日電題:台北故宮的清明上河圖「活」了
中新社記者 吳慶才 耿軍
台北故宮珍藏的《清明上河圖》雖然只是仿製品,但科技卻讓它「活」了起來。
《清明上河圖》乃宋代張擇端流傳千古的名畫。共繪製五百五十多個各色人物,牛馬騾驢等牲畜五、六十匹,車轎二十多乘,船隻二十多艘。畫面中人物、景物雖惟妙惟肖,但只可意會,無法再現。
記者十五日卻有幸在台北故宮舉辦的「數位典藏科技成果展」上親眼目睹了這幅活起來的《清明上河圖》,不禁感嘆科技的神奇力量。
光影在變化,畫卷在移動——
只見:汴京郊野的春光: 在疏林薄霧中,掩映著幾家茅舍、草橋、流水、老樹、扁舟。兩個腳夫趕著五匹馱炭的毛驢,向城市走來……
又見:繁忙的汴河碼頭:人們有在茶館休息的,有在看相算命的,有在飯舖進餐。河裏船隻往來,首尾相接,或縴夫牽拉,或船夫搖櫓,有的滿載貨物,逆流而上,有的靠岸停泊,正緊張地卸貨……
再看:熱鬧的市區街道:街市行人,摩肩接踵,川流不息,有做生意的商賈,有看街景的士紳,有騎馬的官吏,有叫賣的小販,有乘座轎子的大家眷屬,有身負背簍的行腳僧人,有問路的外鄉遊客,有聽說書的街巷小兒,有酒樓中狂飲的豪門子弟……。
「活起來了,全都活起來了!」一名年輕女子興奮地指著汴河虹橋下一隻正在試圖通過的大船:「快看,船夫們正在用竹竿撐!那邊正在用長竿鉤住橋樑!還有幾人正在忙著放下桅桿!」
這一神奇的效果是由台北藝術大學藝術與科技中心和台北故宮耗時兩年的結晶。台北藝術大學藝術與科技中心科研人員許昌哲告訴記者,這幅活起來的《清明上河圖》是運用特殊技術把清明上河圖卷軸繪畫透過三部投影機投射在長桌上的宣紙,畫軸慢慢由起始卷移動(猶如古人打開卷軸欣賞繪畫)到特定畫中場景,並透過觸控的感應功能,讓民眾與畫中的景象產生互動行為,藉以瞭解名畫的內涵。
觀眾只要用手指點選,電腦將自動作影像識別手指的位置,畫面將出現互動式的放大動態影片詳說該局部位置的動畫細節,甚至會出現相關問題,讓觀賞者來回答。
許昌哲介紹說,在這幅互動作品中,科研人員選擇了最有代表的約二十個畫中景物、人物等,如虹橋、拉縴、汴河漕運、金蘭居、鳳儀亭、射柳、走索、布袋傀儡、迎親、猴戲、摔跤等,設計成2D、3D動畫或影片等數位影像,使人物、景物動起來,活起來。為了使畫面不失真,科研人員參考了大量考證文獻,僅收集素材,就用了一年多。
記者分別點了點拉縴,畫面中立即出現拉縴的場景,還跳出一個有關拉縴的常識的解說並配以畫外音。記者又點了點畫面中的鳳儀亭,畫面中跳出由大陸京劇名家葉少蘭主演的戲劇《鳳儀亭》。許昌哲告訴記者,這段影像資料是北京中錄電視公司提供的。
據知,《清明上河圖》的數位化只是台北龐大的文物數位計劃的一項。本次故宮展出的數位典藏科技成果內容還涵蓋台灣文化、語言、藝術、動植物等,時間貫穿台灣的古今與未來。
台北故宮一名副院長表示,文物等的數位化,除了知性的知識增進、感性的美感經驗的提升外,生活中還可與教育應用相結合,深切地讓人體認到台灣這塊土地上所蘊涵的自然風光與文化、人文社會多樣性的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