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新浪潮」試片記者會新聞稿(3/29)
四月,公視綻放數位藝術的曙光。由文建會、國立台灣美術館、公視聯合製作的紀錄
片「藝術新浪潮─數位藝術」節目,將深入報導目前數位媒體藝術發展的四大據點─德
國卡斯魯媒體藝術中心ZKM、奧地利林茲未來博物館、日本東京互動藝術中心
ICC/Japan及美國MIT 媒體藝術實驗室,自4月6至27日,每週二晚間10時30分至11時於
公視頻道播出,共4集。
紀錄片「藝術新浪潮」4月6日晚間10時30分公視首播
綻放數位藝術的曙光
【台北訊】四月,公視綻放數位藝術的曙光。由文建會、國立台灣美術館、公視聯合
製作的紀錄片「藝術新浪潮─數位藝術」節目,將深入報導目前數位媒體藝術發展的四
大據點─德國卡斯魯媒體藝術中心ZKM、奧地利林茲未來博物館、日本東京互動藝術中
心ICC/Japan及美國MIT 媒體藝術實驗室,自4月6至27日,每週二晚間10時30分至11時
於公視頻道播出,共4集。
昨日出席試片記者會者,有文建會主委陳郁秀、國立台灣美術館長李戊崑、公視節目
部經理王亞維及該節目製作人郭君慧。
郭君慧表示,2002年,行政院積極推動「挑戰2008-國家重點發展計劃」,其中「如
何提昇台灣數位藝術創意」,正是國內所有專家學者和藝術家們絞盡腦汁努力思考的
重點。
Ä數位藝術在歐洲/ZKM
藝術與科技的結合,造就了人類更美好的生活環境,至少在歐洲的確是如此。
德國ZKM是歐洲最大的互動藝術博物館,典藏了自70年代至今,來自世界各地許多出色
的媒體藝術作品。1980年成立的卡斯魯藝術科技中心,是在1986年一群當地的政治
家、大學代表、州政府音樂學院、以及核能研究中心、和其他小的機構,他們將藝術
及新媒體結合一體。1988年,省政府正式立法,利用曾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兵工廠,
成立卡斯魯媒體藝術中心。1997年正式開幕。
ZKM博物館是世界第一個大型的互動藝術博物館,從最新的互動影片到虛擬空間以及最
新的網路軟體的應用,樣樣俱全,吸引全世界從事媒體藝術的民眾及當地的民眾前來
參觀。該館除了博物館的典藏,還有四個媒體藝術學院,提供藝術創作者實際工作的
環境,學費全部免費,作品經費也由學校負責。
Ä奧地利林茲未來博物館
20年前營運至今,經費來自林茲市,現代美術館,以及ORF奧地利公共電視台。研究結
合最尖端的科技技術,反應生活、工作及對社會整體的影響。其中未來實驗室Future
Lab,提供先進科技的應用設計,作品由建築設計師,物理學家、繪圖設計專家以及大
眾傳播學者、社會學家、哲學家等,共同參與(side by side)完成藝術作品。
未來博物館自1987年以來負責Prix Ars Electronica競賽,是國際間虛擬藝術家的大
本營,包括電腦動畫,聲音藝術、互動藝術、網路藝術等;由ORF奧地利廣播電視公司
籌辦。
ÄICC/Japan日本東京互動藝術中心
1997年成立於新宿的ICC,由NTT Communication贊助,但NTT一分為四之後,經費縮
減,ICC於2000年月一度閉館。向來透過提倡藝術和科學結合的精神,鼓勵科技與創作
間以溝通為主旨的精神;中心的成立,吸引來自世界各地藝術家和科學家在此交流。
唯一與歐美不同之處為,只有藝術中心,沒有實驗環境。其作品特色為虛擬和互動。
ÄMIT 媒體藝術實驗室(Media Art Lab)
美國MIT 1980年至今,經費來自政府,非營利機構,及多達550個贊助商,作品導向較
商業,與歐洲完全不同,目標將作品推向國際,提高普及使用率。MIT博士班由媒體實
驗室負責學費、住宿、和生活費。還有零用錢可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