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多瑪之夜》跨域科技媒體展演 «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藝術與科技中心
科技藝術表演 科技藝術展覽
2015-10-03
《索多瑪之夜》跨域科技媒體展演

眩惑/死亡/昇華 ∣ 跨域科技媒體的未來想像

Dazzling / Death / Sublimation ∣ Envisioning the Future with Transdisciplinary Media

 

《索多瑪之夜 The Night of Sodom

 

 

記者會:2015/10/02 14:00

開幕日期:2015/10/03 15:00

展覽日期:2015/10/03~2016/01/10

展出地點:臺北市立美術館展覽室1B

 

《索多瑪之夜》以十八世紀末薩德侯爵所著的《索多瑪120天》為靈感發想來源。
它並非再現書中故事或場景,而是以虛構的事件為敘事框架,重啟對當代性的思考;它包含視覺裝置作品與新媒體科技動態演出,兩個部分的主題相互呼應疊加,形成一個對文明困境與死亡昇華的大型跨域創作。

 

薩德推崇「自然」,認為「自然」就是宇宙萬物不斷生成與破壞的循環,這個巨大運動本身亦就是「惡」。《索多瑪120天》用百科全書般的筆法建構以「惡」為中心的假想體制,不只批判了人類社會中所遵循的的正常建制與規訓,也持續地逾越所有已知界限的思想實驗。

 

《索多瑪之夜》的動態演出以一個少年謀殺事件為主軸,共切分五個片段:「物的宇宙」、「殺人狂」、「憂鬱」、「解剖學」與「幽靈」。如同薩德將情色、變態、殘虐等,拆解為位置與動作的無盡組合。作品透過數位自動控制,將當代精神上的分裂、騷亂與生存的曖昧情境轉化為聲光影像、機械運動、體感偵測和鐳射光互動等元素的調度,呈現高度的象徵與隱喻。視覺裝置的部分,則以「憂鬱/少年」為主軸,展場中央矗立一座巨大絨毛漂浮裝置,另有環繞牆面四周的平面作品,以偽百科全書的方式開展,不同單字對應的拼貼圖像,與動態演出在主題上相互呼應。

 

《索多瑪之夜》作為一個科技互動視覺裝置創作,讓觀眾體驗介於敘事文本、新媒體視覺與劇場情境的嶄新經驗,並進一步思索當代科技對生命與感知的操控。它是否重新挖掘萬物間不可見的幽微關係?還是朝向更為徹底的毀滅?

 

指導單位 ∣ 文化部

主辦單位 ∣ 臺北市立美術館

策劃單位 ∣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藝術與科技中心

計畫補助 ∣ 國立臺灣美術館  2015年科技融藝跨界創作補助計畫

特別感謝 ∣ 台北數位藝術中心、JAGUAR TAIWAN

 

藝術總監 ∣ 王俊傑

文本與作品發展 ∣ 王俊傑、周曼農

自動控制與機械設計統籌 ∣ 楊金源

追蹤技術統籌 ∣ 施國琛

3D偵測技術統籌 ∣ 孫士韋

聲音設計 ∣ 柯智豪

燈光設計 ∣ 楊忠淳

錄像剪輯 ∣ 張暉明

錄像演員 ∣ 楊登鈞

平面設計 ∣ 顏伯駿

平面攝影 ∣ 顏涵正

 

製作人暨計畫統籌經理 ∣ 林雅芳

執行製作 ∣ 江昆哲、廖宏斌

技術執行 ∣ 郭彥宏、陳詩農、楊致森

機械控制系統開發 ∣ 迎傑機電有限公司鄒貴春

機械製造開發 ∣ 銓閎有限公司

燈光工程 ∣ 聚光工作坊

展覽記錄 ∣ 片子國際有限公司

技術支援 ∣ 奎比克動能系統有限公司

 

助理機構設計 ∣ 陳暐涵、杜旻靜

程式開發∣鄭靖恩、彭賢璋、彭徵維、黎哲瑋、陳映廷、林翊烜

模型製作 ∣ 林國瑋、陳威宇、謝孟哲

錄像拍攝助理 ∣ 楊名芝

 

共創團隊 ∣ 實驗室聯盟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超領域媒體實驗室、舞臺動力實驗室、超通訊視覺實驗室

國立中央大學 多媒體資訊網路實驗室

 

《憂鬱少年百科 Melancholy Youth Encyclopedia

 

創作 ∣ 王俊傑、周曼農

平面作品共創執行 ∣ 張皓甯

絨毛裝置執行 ∣ 廖宏斌、楊致森、陳詩農

製作助理 ∣ 林以敏、楊乃昀、張芷銦、翟允翎、陳亭宇、鄭羽芝、藍文臨

製作 ∣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藝術與科技中心

特別感謝 ∣ 聚光工作坊股份有限公司、台北數位藝術中心

 

 

 

 

 

 

 

 

 

 

 

 

 

 

 



weibo facebook youtube 加入我的最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