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多瑪之夜》跨域座談會
日期:12月27日(日)14:30–17:30
地點:臺北市立美術館展覽室1B索多瑪之夜展覽入口板牆前
說明:免預約報名,自由入座。公教人員學習認證,免票。
主辦單位:臺北市立美術館
科技與跨域是二十一世紀藝術發展的必然趨勢之二,《索多瑪之夜》即是此二趨勢下的一個展示。《索多瑪之夜》作為一個科技互動視覺裝置創作,讓觀眾體驗介於敘事文本、新媒體視覺與劇場情境的嶄新經驗,並進一步思索當代科技對生命與感知的操控。
《索多瑪之夜》以十八世紀末薩德侯爵所著的《索多瑪120天》為靈感發想來源,含視覺裝置作品與新媒體科技動態演出,兩個部分的主題相互呼應疊加,形成一個大型跨域創作。此作透過數位自動控制,將當代精神上的分裂、騷亂與生存等之曖昧情境轉化為聲光影像、機械運動、體感偵測和鐳射光互動等元素的調度,意圖以此過程呈現象徵與隱喻。
它到底讓您經驗到什麼?在2015歲末之際,邀請觀眾討論科技、跨域合作(劇場、科技、音樂、文學、舞蹈等)與當代藝術發展之間的種種,歡迎共襄盛舉,切莫錯過!
與談人 Participants
王俊傑 |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藝術與科技中心主任
郭昭蘭 | 策展人
邱誌勇 | 北京師範大學─香港浸會大學聯合國際學院媒體藝術與設計系籌備主任
孫松榮 | 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動畫藝術與影像研究所副教授
題綱
一 當代藝術vs劇場展演
二 當代藝術vs 科技
三 跨領域展演的競合關係對各領域的創作影響
四 美術館場域中─觀眾的身體
五 無人何以為戲為劇? 關於無人劇場
講者簡歷
王俊傑
現任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藝術與科技中心主任,並擔任新媒體藝術學系教授。畢業於德國國立柏林藝術學院(HdK Berlin),獲「卓越藝術家」最高文憑。1984年開始錄像藝術創作,為臺灣新媒體藝術的開創者之一。曾獲台新藝術獎(2009)、德國柏林電視塔藝術獎(1995)與雄獅美術新人獎(1984)。重要國際邀展包括:「光州雙年展」、「威尼斯雙年展」、「約翰尼斯堡雙年展」、「亞太三年展」、「臺北雙年展」等。2000年獲日本「美術手帖」推選為「最受注目的100位藝術家之一」。2002年獲日本NHK電視臺製作三十分鐘記錄專輯於「亞洲名人錄」(Asia Who’s Who)全球頻道播映。近期導演科技媒體劇場作品包括:「萬有引力的下午」(2010)及「罪惡之城」(2013)等。
郭昭蘭
現任臺北藝術大學新媒體藝術研究所與藝術跨領域研究所兼任副教授,主要教授二十世紀後的視覺藝術與當代藝術專題。2006年獲西洋藝術史博士,並開始以策展形式發表,主要關注影像與視覺文化相關的實踐。她策劃過的展覽包括,「第三屆臺灣國際錄像藝術展:憂鬱的進步」(共同策劃,臺北,2012)、「How Can I Tell You Who I Am?」(西班牙,2012)、「臺灣當代藝術(TCA計畫)」(紐約,2011)、「樂園:重建中」(紐約,2011)、「離魂症:幻影神遊者」(臺北,2010)、「未來的鄉愁」(臺中,2009)、「複音馬賽克」(共同策劃,臺中國美館,2006)等。2011年獲得文化部視覺暨表演藝術人才出國駐村及交流計劃補助,前往紐約ISCP,進行策展人駐村計劃。譯著「藝術力」(Boris Groys: Art Power, MIT,2008)於2015年3月出版。
邱誌勇
現任北京師範大學─香港浸會大學聯合國際學院電影電視系教授、媒體藝術與設計系籌備主任、文化與創意學院署理院長。曾任靜宜大學大眾傳播學系教授兼主任、臺灣科技藝術學會秘書長、財團法人臺北數位藝術基金會監事、第七、八、九屆臺北數位藝術節策展顧問、評審團委員、數位藝術評論推動委員會委員。為美國俄亥俄大學跨科際藝術系博士(Ph.D. in School of Interdisciplinary Arts at Ohio University, Athens, Ohio, U.S.A),雙主修視覺藝術與電影,副修美學。學術專長為新媒體藝術美學與藝術評論、電影電視美學與科技文化研究。曾獲第一、二屆數位藝術評論入選獎,執行多年科技部研究計劃,著有專書「關鍵論述與在地實踐:在地脈絡下的新媒體藝術」,此外亦有多篇新媒體藝術評論文章刊登於相關雜誌期刊。
孫松榮
現任臺南藝術大學動畫藝術與影像研究所專任副教授、「藝術觀點ACT」召集人暨主編、台新藝術獎第14 屆提名觀察人。為法國巴黎第十大學表演藝術研究所電影學博士。主要研究領域為現當代華語電影美學研究、電影與當代藝術,及當代法國電影理論與美學等。策展作品「啟視錄:臺灣錄像藝術創世紀」(關渡美術館,2015) ,著作出版「入鏡丨出境:蔡明亮的影像藝術與跨界實踐」(五南出版,2014)「蔡明亮:從電影到當代藝術」(金城出版,20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