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 牛奔藝術節 New Ben Festival」 «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藝術與科技中心
科技藝術表演 科技藝術展覽
2019-03-29
「2019 牛奔藝術節 New Ben Festival」

 

2019牛奔藝術節

臺灣水牛的東南亞身世,及其廟宇身體

03.26 –03.29

 

「牛奔藝術節」

於2019年發起的「牛奔藝術節」,為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於2018年成立之慢電視「牛奔電視臺」的年度性策劃節目。「牛奔藝術節」關注的是當代科技媒體藝術和各表演樣態的跨領域交匯與反思。其核心精神是以具實驗性的姿態來展開對於當代科技媒體和跨領域展演性之間關係的重新想像與提煉。

 

2019牛奔藝術節:臺灣水牛的東南亞身世,及其廟宇身體」

臺灣水牛,向來是本土堅毅、質樸與勤勞的象徵。但臺灣水牛的身世,及其文化意義上的可能,要比我們理解的複雜得多。

 

臺灣本無水牛,萬年前的冰河時期,趁著海平面降低、臺灣海峽見底,第一批水牛徒步走過臺灣海峽,臺灣是他們躲過天寒地凍的寶地,但卻又於爾後的數千年間絕跡。十七世紀,荷蘭人殖民臺灣,從印尼爪哇重新帶進了水牛,明末清初,漢人為了開墾種植,也從中國帶進水牛,自此臺灣才重新進入有牛的世紀。

 

北藝大本無水牛,2005年,新加坡籍印度裔藝術家S Chandrasekaran在亞太藝術節的演出,首次將水牛帶進北藝大校園。2019年的「牛奔藝術節」,我們邀請S Chandrasekaran重回現場,重新發掘臺灣水牛的多重身世,及其文化可能。S Chandrasekaran將以影響東南亞至深的印度文化、宗教以及儀式中,水牛的精神性位置,嘗試翻轉水牛的臺灣在地性之現實誤認。並且更進一步探討當行為藝術變成某種儼如儀式的行進,而儀式又隨著科技媒體構成社會生活基礎之多重現實的關鍵時刻,文化、藝術、身體、行為、儀式與科技媒體的混種質變,所折射出的想像與擴延可能。

 

牛奔電視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NewBenTV/

 

 

行為藝術網路直播表演

多重現實之迴圈 -廟宇作為身體、現實時間的動物以及儀式作為牢籠

 

這個作品試圖將三重現實——廟宇作為身體、現實時間的動物以及儀式作為牢籠——間的內部關係問題化。並透過不同形式且深植於我們日常生活的社會政治狀態探索這些現實,最後組成隱形的迴圈。這個迴圈將我們連結在一起,無論在現實時間中,我們來自於哪裡或我們是誰。這是藝術家運用了「多重現實之迴圈」這一詞的原因,並會以行為表演作品進行探索。

 

S. Chandrasekaran/新加坡

行為藝術家,新加坡拉薩爾藝術學院McNally美術學系教授暨系主任。曾參與哈瓦那雙年展、亞太當代藝術三年展、亞太行為藝術節、沙迦雙年展等重要展覽,並曾入圍亞太釀酒基金會特別藝術獎。

 

演出場次:03.26(Tue)16:00-19:00

03.27(Wed)12:00-15:00

03.28(Thu)12:00-15:00

演出地點: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鷺鷥草原

直播網址:https://youtu.be/Pu7w9zvZC-Y

 

 

座談

媒體化儀式,儀式化媒體:身體、儀式、行為與科技的混種現實

 

主持人:

周伶芝

評論人、《PAR表演藝術雜誌》與《藝術收藏+設計雜誌》特約撰稿、2018松山文創園區LAB創意實驗室策展人。

 

與談人:

S. Chandrasekaran

行為藝術家,新加坡拉薩爾藝術學院McNally美術學系教授暨系主任,曾入圍亞太釀酒基金會特別藝術獎。

 

姚立群/

策展人、製作人,自2008年起擔任牯嶺街小劇場館長。曾策劃《第六種官能表演藝術祭》、《臺灣國際行為藝術節》(TIPAF)等。

 

吳思鋒/

評論人、小劇場工作者、《水田部落行為藝術節》策展人、澳門《劇場.閱讀》季刊副主編。

 

座談時間:03.29(Fri)14:00-16:30

座談地點: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音樂廳後臺1樓S1排練室

座談採現場報名,備中文口譯,名額有限請儘早入場。活動洽詢:02-28938137 區小姐

 

 

 

指導單位:教育部

主辦單位:牛奔電視、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藝術與科技中心

 

 

 



weibo facebook youtube 加入我的最愛